“我对动车的整体构造太熟悉了,站在车里,有一种‘透视’的感觉,从车的构造、接线到一些设备,我都了如指掌”。作为郑州铁路局郑州动车段郑州东动车所临修组的工长,今年是郑建浩入行的第十年。在普通人看来,这句话似乎有点过于自信,但是对了解他的人而言,知道这不过是句实话。常年跟动车零件打交道的工作性质,造就了郑建浩踏实务实的性格。10年的时间,郑建浩靠持续的热爱和专注,练就了一双检修动车的“透视眼”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铁路工匠”。
英汉词典不离身,床头贴满动车原理图,10年练就“透视眼”
2011年,郑建浩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,进入郑州铁路局开始接触机修,这一干便是十年。
时光荏苒,现在的他已经成为郑州动车段郑州东动车所临修组的工长,仅手下带过的动车检修专家已有十几名,各种重量级荣誉称号更是纷至沓来。
尤其是“铁路工匠”这个称号,按照郑建浩描述,铁路全路有职工200多万,而铁路工匠总共选了200人,可谓名副其实的“万里挑一”。对此,郑建浩笑着告诉记者,他靠的就是多一点的勤奋和热爱,把所有工作都做到极致。
为了熟练掌握检修技术,他床头贴满了动车原理图,入行前两年随身携带英汉词典,直到自己熟练掌握,一本字典快被翻烂了,家人曾调侃他“比上学时还用功”。
郑建浩分享了他随身携带英汉词典的小故事。刚上班时因为大多是欧系车,采用的西门子技术,数据全是英文。为了弄懂那些英文数据,大家都会准备一本简易英汉词典,不懂的时候可以查。但是在郑建浩看来,如果想成为好的检修师,那些词汇必须主动熟练掌握。
“光英汉词典翻烂了两三本,每天随身携带,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,直到后来都掌握了。”就是靠着这种任何环节都比正常要求多一点的勤奋和努力,郑建浩用10年的时间练就了一双“透视眼”。
第一次参加技术比赛吓得两腿直抖,后来给自己定下规矩:所有故障必须一跟到底
在10年的工作历程中,郑建浩并非一直都名列前茅。郑建浩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,刚入行一年多的时候,他曾参加过铁道部组织的一个职业技能竞赛,结果上场比赛时被吓得两腿直抖。
“还是技术不精,那次比赛结果算是惨淡收尾,但是也是那个时候,让我意识到了差距,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,所有的故障必须一跟到底。”那次的比赛让郑建浩意识到,曾经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不过是皮毛。
为了尽快掌握检修技术,他开始深入钻研,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动车检修,床头贴着各种各样动车的原理图,床边堆满了各类检修运用的书籍。
“所有被发现的故障,还有动车组数据分析存在故障的,我都要研究透”,功夫不负有心人,郑建浩用了8个月的时间,将单位所有车型故障摸得一清二楚。
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战摸索,仿佛为郑建浩打通了任督二脉,此后的他开始频繁参加各种技能比赛,并频频获奖。郑建浩将这归结为坚持和奉献的原因,在他看来,困难不可怕,只要肯坚持,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就一定能成功。
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3项国家专利,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和专注
“铁路工匠”、“中原大工匠”“百千万人才”工程专业带头人……10年的时间,郑建浩获得了近20项重大奖项。说起“工匠精神”和自己“成功的秘密”,郑建浩总结了八个字。
在郑建浩看来,热爱是放在第一位的,其次是坚持、奉献和专注。只有热爱一件事,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他举例说,现在他们有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,发明了三项国家专利,但是几乎全是靠业余时间实现的。如果不是热爱,很难做到。
“平时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做,我们大多是趁着业余时间,主要是下班后和节假日。发现问题之后,一遍遍地跑到工厂去沟通,然后再不断地实践。”作为一名动车检修师,郑建浩的工作算不上轻松,一辆高铁长400多米,而郑州局有100多辆,每天都要送到动车所进行正常检修维护,以确保第二天能够安全正点运行。
此外,郑建浩特别提到了创新。中国的高铁技术日新月异,从2011年到现在,仅郑州局配属的车型就多达7种,每一种车型都代表着一次技术革新,需要检修人员迅速掌握检修技能。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,为旅客提供更安全放心的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