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及相片
阎兴业,男,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镇中社区人,1943年2月出生,中文本科学历,中共党员,中学高级教师、校长(退休)。系中华诗词学会、河南省作家协会、杜甫故里诗词学会、河洛文化发展研究会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。个人著作出版有《诗乡漫语》《诗乡芳草》《诗乡莺歌》等。荣获巩义市幸福家庭、最美老人,郑州市百姓学习之星、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,2018年全国书香家庭称号。现为巩义市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顾问、河洛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释源祖庭——青龙山慈云寺
阎兴业
慈云寺位于巩义市青龙山腹地,汉明帝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由印度高僧摩腾、竺法兰创建,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。中国佛教界称之为“释源”“祖庭”,与洛阳白马寺、登封法王寺,并称为我国最早的三大寺院。
慈云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无可争辩,然而却没有白马寺及少林寺响亮。个中缘由,想必少林寺习武,且救过唐王,白马寺临近帝都,便于众生拈香膜拜,而慈云寺则深隐山林,唯以秉持教义传承佛理为宗旨,故位高而名不彰。
佛教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传入中国,初为民间形式。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从印度来到洛阳,受到了官方接待和皇帝礼遇,住进官邸鸿胪寺翻译经卷。为传承禅理,弘扬佛法,二高僧决定选择静幽之地,创建寺院。
他们按照古印度顺河上溯寻找圣地的传统,出洛阳往东沿石子河上溯进入青龙山,见“寺圈”一带,三山环绕,一水中流,松柏苍郁、纤尘不染,云霭缭绕,鸟语花香,实为修行礼佛之宝地,比车马繁杂的洛阳理想得多,于是便“亲执斧斤,诛茅斩茨”,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伽蓝,定名慈云寺,号释源。后人为纪念二僧译经之功,又在洛阳鸿胪寺处建了官方寺院白马寺,至西晋才显名。
北魏几个皇帝皆崇佛,除在洛阳龙门、巩县寺湾凿窟造像外,还在登封建了少林寺。因三寺邻近,而慈云寺系祖庭,僧众频繁来往,续焰排字统一,故慈云寺碑铭上有“祖风是务,佛日增光,少林共祖,白马同乡”之语。
作为外来宗教,佛教在中国随着统治者的好恶而时兴时衰,慈云寺正是如此。
唐贞观十九年(公元645年),唐玄奘自印度取经回来,成了皇帝的座上宾。他在长安翻译了佛教三藏要籍357部,唐太宗专门写了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,予以表彰,并冠以诸经之首,从而把佛教推向了高潮。
唐三藏不忘家乡故土,奉旨重修慈云寺,亲自在寺内“开演大法,广度迷津”,慈云寺名声大振。这是慈云寺的兴盛时期,后宋元时亦曾多次奉敕修缮。
明代是慈云寺的鼎盛时期。据寺碑所载,明代慈云寺曾两次重修。特别是第二次,北京大能仁寺国师弘善妙智的高徒南宗顺前来寻访祖庭,在朝廷和河南府的支持下,进行了一次历时三年多的大修。
所筹资金甚巨,几乎涉及到全国十个省府,河南府各州县,巩县的各个村落。到天顺六年(1462年),寺院建筑已占满40亩的“寺圈”及和尚坟八里坡;东至铁佛寺,北至普宁寺,南至黄家山、西至石人山都属慈云寺的领地。
寺内有佛像近二千尊,僧众四五百人,果木桂树一千余株,贵重法器、生活用具应有尽有。正如碑文所颂:“此巩南之胜概,丛林之第一也!”慈云寺藏有令人叫绝的三宝:《释迦如来双跡灵相图》碑刻、《付嘱南宗顺禅师绍继慧拿命碑》刻文和《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》石碑。
慈云寺周围,五十三峰峥嵘罗迭,一水六潭蜿蜒穿流。一天之中或一年之内,在这里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和神韵。日见峰峦斗奇,夜听水虫交唱;晴观霞霭辉映,阴赏云山缥缈;春看山花吐艳,夏看万木葱茏;秋则红叶点翠,冬则银装素裹,真可谓人间仙景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,一些奇峰怪石,有的像苍龙,有的像猛兽,有的像臣宰,有的像佛陀。它们以岩石为骨架,以山峰为身躯,以草木为毛发,天造地设,在似与不似之间。但其中一座天然大佛,高达180多米,五官清晰,体态端庄,惟妙惟肖,真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有人考证,大文学家吴承恩为撰写《西游记》,曾慕名来到玄奘重修的慈云寺。他被周围的五十三峰和怪石洞泉所陶醉,以至流连忘返,启发了灵感,酝酿出了西天取经降妖捉怪的神奇故事。这又给青龙山、慈云寺蒙上一层神秘奇幻的色彩。
寺内原有一棵据说与寺同龄的银杏树,十数围粗,高遮云天,成为奇观。民国23年,巩县国民政府下令拆寺建学,伐掉了这棵大树,用其木料建成了北官庄新心中学三层教学楼。
改革开放以来,对外文化交流更多,佛教文化研究渐深,旅游资源开发日盛。近些年,登封少林寺、日本慈云寺等国内外古刹名寺的主持、方丈,相继来此寻根问祖;研究佛教文化的专家、学者,亦千里迢迢前来实地考察。
本地民间和政府共聚心力、财力,修建了310国道至景区的通衢和青龙关,重修了大雄宝殿、钟鼓楼、白衣阁以及祖林三塔,增设了天堂海、捧月湖、青龙山庄等景观,每天到这里观光旅游或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。2000年慈云寺被河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3 年5月慈云寺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作者:阎兴业(上传:孟庆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