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及相片
阎兴业,男,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镇中社区人,1943年2月出生,中文本科学历,中共党员,中学高级教师、校长(退休)。系中华诗词学会、河南省作家协会、杜甫故里诗词学会、河洛文化发展研究会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。个人著作出版有《诗乡漫语》《诗乡芳草》《诗乡莺歌》等。荣获巩义市幸福家庭、最美老人,郑州市百姓学习之星、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,2018年全国书香家庭称号。现为巩义市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顾问、河洛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1400年的积淀——巩县老城
阎兴业
巩义大地上古城很多,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、清、民国时期,古城遗址不下数十处。但作为县治的所在地,却只有六处,那就是:东周故城、小平城、巩县老城、洛口城、永安城、鳌岭县城。其中巩县老城时间最长,从北魏时期(约公元500年前后)到民国时期的1928年,历1400年以上(仅有北齐、隋代短暂中断)。
巩县老城,位于今巩义市站街镇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之间的老城村,北有洛河,东有西泗河,距杜甫故里、石窟寺、黄冶唐三彩窑址均仅数里之遥。它由于在黄河、洛河的交汇处,又在古都洛阳、开封之间的要道上,地位非常重要。
巩县老城何时成为县治,史无明载,然考诸史料,亦非无徵。谭其骧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载,北魏太和二十一年,巩县县治尚在洛水北岸的东周故城,而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云:“洛水又东,迳巩县故城南,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。”郦文中同时提到了迁治前后的两座巩县县城,分处洛水北、南两岸,相距三十里。查郦道元卒于北魏孝昌三年,那么巩县迁治必早于孝昌三年。由此可知,巩县老城成为县治,当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497)至孝昌三年(527)之间。
隋大业元年(605),隋炀帝准备下江南,在城东十里外洛口设立造船机构,打造龙舟,并将县治移到了洛口;又建兴洛仓,储积粮食,以供国用。隋末翟让、李密农民起义军攻占兴洛仓后,将仓城扩大,作为县衙,而将巩县老城奉作起义军大魏政权的都城,经历了短暂的辉煌。起义军离去后,巩县老城很快又恢复了县治的地位。
隋、唐两代,是西泗河两岸陶瓷业、三彩业的鼎盛时期。巩县窑产的陶器、青瓷、白瓷、唐三彩、绘三彩、唐青花、绞胎器,特别是唐三彩制品,在巩县老城东门外,靠船运进入洛河、黄河,往西通洛阳、长安,往东达苏杭,直至海外。
唐太宗贞观年间,大诗人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被委任为巩县令,举家由襄阳迁居巩县城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、父亲杜闲都生于巩县,长于巩县,即使外出做官家也没有搬走。公元721年农历正月初一,诗圣杜甫诞生于巩县城东笔架山下的窑洞内。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忧国忧民辉煌壮丽的诗篇,是巩县的骄傲。
据史书记载,巩县老城曾多次遭遇严重水灾。如唐开元五年(717)六月十四日,“巩县暴雨连月,山水泛滥,毁郭邑庐舍七百余家,人死者七十二”。又如宋太平兴国八年(983)六月,“河南府澍雨,洛水涨五丈余,坏巩县官署、军营、民舍殆尽”。故城东、城北都修建有防洪堤坝,与水抗争的轶事散见于方志或私著。
北宋时,在巩县大规模营建皇陵,由巩县县令兼任管理皇陵的陵台令,负责皇陵事务。景德四年,宋真宗在芝田设永安县,巩县令不再兼任陵台令,但由汴京来巩县皇陵的水路、陆路事务仍由巩县令协理。
明清两代,曾有四次“流寇”攻陷巩县城。一次是明正德七年(1512),义军首领刘某进城,知县杨宏丢官。另一次是崇祯十六年(1643),闯王军七月围城,八月破城,训导阎士选被执而死,其妻自缢。第三次是清咸丰三年(1853),太平军林凤祥、李开芳部北上,攻下巩县城,杀死县知事王恩泰,其妻被执。第四次是咸丰十一年(1861)九月,捻军攻克巩县城,对百姓秋毫无犯,后渡洛河北去。
1900年8月13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慈禧、光绪仓皇西逃,1902年返京时路过巩县,县城修建行宫接待,洛河边建5孔“龙窑”停放船只。
明、清时巩县城的规模为540亩。《河南府志》载:“巩县城始建未详,周围七里四十八丈,高两丈,壕堑深八尺”。又说周围有角楼三座,窝铺、墩楼三十座,城门五座:东曰迎恩,西曰瞻洛,南曰玉川、望嵩,北曰纳洛,东门有瓮城,还有一个小东门。因地势低下,一遇洛河水涨,则浸淹入城,筑土堤五百丈以卫城脚,栽柳树百株以护城第。后仅余三门三关,而无北门北关。 清人徐松从《永乐大典》中选录了元代“河南府巩县之图”,明、清、民国《巩县志》中的“巩县城图”,都真实地记录了巩县城历代的状况,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。
1928年,西泗河山洪暴发,与洛河水汇合,灌入城内,悉成泽国。8月中旬,县长李松茂接河南省主席冯玉祥电令,将县府迁到了鳌岭新城。1931年8月的又一次大雨将老城彻底变成了“藕坑”,20世纪50年代,“藕坑”又被淤成平地,,沿袭1400多年的巩县老县城就风光不再了。
我善养吾,浩然之气。——孟子
内容上传:孟庆龙
上一篇:作者阎兴业:黄河、洛河的交汇处,古称洛汭 “洛汭”今话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