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及相片
阎兴业,男,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镇中社区人,1943年2月出生,中文本科学历,中共党员,中学高级教师、校长(退休)。系中华诗词学会、河南省作家协会、杜甫故里诗词学会、河洛文化发展研究会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。个人著作出版有《诗乡漫语》《诗乡芳草》《诗乡莺歌》等。荣获巩义市幸福家庭、最美老人,郑州市百姓学习之星、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,2018年全国书香家庭称号。现为巩义市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顾问、河洛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东汉留遗迹——伏山
阎兴业
伏山,又叫伏儿山,古称云蒙山,位于巩义市大峪沟、小关两镇交接地带,是巩义东部的突兀高峰,海拔676米。山顶祖师庙内清康熙三十五年的碑刻中写作“夫妇山”“夫人山”,一般人把字音念转了,说成了伏山。明嘉靖《巩县志》曰:“夫人山在县东南三十里,汉光武帝经此纳左氏夫人,后左氏夫人终于此山,故名。”伏山周围也有一些地名与这个传说有关联,如项岭、将军岭、马武沟、马武点将台、茂将沟、岑彭沟、跑马岭、凤卧岭、董太师陵(董陵)、宫院嘴等。清乾隆十年《巩县志》载:“汉相项董二墓、汉将岑彭墓俱在。”
伏山西麓流出了一条河,流经将军岭、项岭、玉皇庙。传说东汉时,这里是十二台官集会议事的地方,因而称“议事河”。何谓台官?是尚书台,还是御史台,或是其他什么台?有待考证。此处东南四五里有一高岭,称“三光岭”(在竹林镇境内),是十二台官设坛观察日、月、星三光的地方,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和气象台。这种说法原载于玉皇庙内的古碑文中,民国初年还有人见过,可惜此碑丢失,目前尚未找到。老人们说,本村的几道岭上原有十二座大土冢,可能就是这些东汉官员的坟茔。现在保存下来的比较明显的还有两三座,村南冢子岭上的一座,高有十几米,直径近百米,土茬中还有大量的汉代瓦片露出。冢子的南、北两面在平整土地时虽已被挖去不少,但仍不减高大宏伟的气势。
东汉京都在洛阳,12台官为何来此议事?大概也都与东汉光武帝的传说有关。据传刘秀更始起兵前往南阳时,路过伏山,一时饥渴难耐,适遇一女子提着一罐麦仁粥往农田送饭,就上前求食。此女打量一番,犹豫了一下,然后毅然递给了他。刘秀食毕,精神倍增,请问女子姓名,称愿纳为夫人。女子不卑不亢地答道:“俺姓左(也有的传说姓曹),家住此地。我知道你处境危急,不可久留。”说完飘然而去。
刘秀见她美丽善良,且通情达理,非常心仪,但军情紧急,无暇顾及,只得匆匆南行。后刘秀平定莽乱,称帝洛阳,处理国事,日理万机,每日山珍海鲜,却食不甘味,总觉得是御厨不用心烹调,连杀三个厨师。老将军姚期谏道:“御宴还不如麦仁粥乎?”光武帝这才又想起了伏山左氏女,就命一姓项的老臣迎请左女进京封宫。谁知左女怪刘秀无情无义,闻讯躲进伏山的密林中,不肯出来。
旷日持久,老臣无法复命,遂自绝于此,后葬岭上,因称“项岭”。此处现存一大土冢,虽修路挖掉了一部分,但仍能看出其规模,据说就是项臣之墓。刘秀无奈,又差马武、岑彭、杜茂前来召娶,左女仍然不出。
马武心生一计:放火烧山,定能引出!为安全计,他派人在伏山东坡的一座山神庙内,安放一口大水缸,以备左女避火躲身。谁知林火太大,山石被烧红,庙宇被烧毁,左氏也死于庙中。后人修复了这座庙,改名叫“火烧娘娘庙”,简称“火烧庙”,至今香火不断。伏山西坡有“宫院洼”,据说是左氏藏身处;南坡有“娘娘坟”,可能是左氏安葬处。
山上现存有明清时修筑的红石寨墙,称伏山寨。山顶庙宇始建于何时,不得而知,碑刻记载明代为重修,现为近年又重修,供奉着元帝、文昌等多路神祗。巩义电视台的转播台也建在山顶,为伏山以东地区播放电视节目。东坡山坳中有一山泉,常年有水,旁有一座小龙王庙,人们传说此泉是神水,能治百病。
据《大峪沟志》记载:1967年“文革”动乱之时,这里曾出现“伏山提神水”事件。当时群众生活困难,缺医少药,有人就到伏山提“神水”治病,说能水到病除,附近的人争相前来,络绎不绝。消息越传越神,越传越远,波及外县外省,最远的甚至有来自新疆的。
每天提“神水”的人川流不息,提着瓶子,拿着罐子,背着水壶,带着干粮,行走在崎岖山道上,昼夜不停。因水量不大,有时十来分钟才能接一瓶水,只得耐心等待,排队达数里之长。其时人多成患,局面难于控制,有一来自洛阳的女孩被山路塌土砸死,后公安机关出面加以干涉,事件才逐渐平息。
站在伏山之巅,南望嵩山诸峰,北瞰河洛汇流,西边的巩义市区,东面的上街、荥阳都尽收眼底。往东南方看,巩义、荥阳交界处,有一座五云山(俗称塔山,海拔589.4米)和伏山遥遥相对。两山连线的中点有一座小山,叫铁山。铁山北麓的支锅石沟,有三块鼎立的红色巨石,石缝中原有一棵两搂多粗的“丫”字形柏树,西边不远处有一座迁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二郎庙。
相传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,晒得大地干裂,草木枯焦,庄稼绝收,民生凋弊。龙王、土地联合上奏玉帝,玉帝命二郎神捉拿九日压于山底,仅留一日照明。二郎神受命担山赶太阳,历尽千辛万苦,大功基本告成,九个太阳被压山下,不再为患。此时的二郎神,仍肩挑两座大山,手提一座小山,精疲力竭,饥渴难耐,只得扔下扁担,放下三山,坐下休息。
他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,取嵩山之柴,舀黄河之水,生火做饭,吃了三锅方饱。从此这里留下了支锅石的遗迹,烧火杈长成了大柏树,倒到北岭的剩饭变成了现在的大峢礓堆,肩挑的山就是现在的伏山、塔山,手提的山形成了现在的铁山。为纪念二郎神的功绩和精神,人们建起了二郎庙,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举行二郎庙会,十分热闹。2009年,支锅石被列为巩义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过去,伏山磨刀石遐迩驰名,但山路难走,交通不便,外销需肩挑人背。伏山西麓有玉皇庙村、将军岭村,北麓有董陵村、韩閁村、三官庙村、和沟村等,均属大峪沟镇,但受山所隔,来往需翻山越岭。1978年4月,在将军岭和贺沟之间穿山凿洞,修建了胜利隧道,全长168米,高4.4米,宽5米,建成了大峪沟至和沟的乡村公路。现在,这条公路经扩建,已变成水泥路、致富路,有班车来往,向东可直达米河镇的小里河村,方便了群众,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。
我善养吾,浩然之气。——孟子
作者:阎兴业(上传:孟庆龙)
上一篇:作者阎兴业:1400年的积淀——巩县老城(河南巩义)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