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传1900年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,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于次年逃往西安,后又返京,路过巩义康店镇时,被称为“豫商第一人”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,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, 慈禧太后一句“没成想,这里还有百万之家”被广为流传,并赐其“康百万”封号,因此康家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。
康百万家族起源于明朝,始祖名康守信,在明洪武年间随其母由山西洪洞来到河南巩县(今巩义市)康店镇定居。
六世祖康绍敬,凭借主管东昌府水陆交通和地方盐业官员身份,官商交织,使康氏家族的生意开始崛起。
到了十二世的康大勇,他创办康家船队,运营江淮之上,日进斗金,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家族。到了十四代的康应魁,应该说达到了康氏家族的鼎盛时期。他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之机,官商联盟,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,与土地兼并相互依托,使康家的生意遍及三省十八县,船队运营于黄、洛、运、 沂、泾、渭六河流域,土地兼并达18万亩。民间称之为“头枕泾阳西安,脚踏临沂济南,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,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”。
然而,有兴盛就有衰落,清同治年,为遏制捻军,清军实行了“坚壁清野,划河圈地”,封锁黄河及运河,凿沉所有船只,使这个以“漕运发家”的家族失去了大规模经商的能力,断绝了主要财源。民国23年,康氏十八世康子昭面对家族曾经的荣耀和风光,无力回天,绝望之极,他选择了自杀。至此康氏家族基业没落。
康百万庄园的建造将天时地利的条件运用到了极致:靠山筑窑洞,临街建楼房,濒河设码头,据险垒寨墙,由此形成了19个形式不同的建筑群。其占地240 余亩,有33个院落,53座楼房,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,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。
庄园功能齐全、设计精巧,庄重气派、蔚为壮观,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,又吸收了江南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,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,被誉为“中原古建典范”“豫商精神家园”。
主宅院是康氏家族的中心居住区域,它建在一处距地面近二十米的高地上,入口为东低西高的券洞,拾级而上是一段漫长斜坡,尽头设一碉堡。主宅区共七个独立院落,分为北院建筑群和南院建筑群。北院建筑群有五个院落,为康氏家族主人居所。南院建筑群有两个院落,系长工佣人等居住之所。
北院建筑群由东向西依次是花楼重辉院、秀芝亭院、克慎厥猷院、知所止院、芝兰茂院。花楼重辉院由十二世康大勇在清乾隆年间修建,又称“老院”,为两进四合院,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倒座、过厅、垂花门楼和堂屋等建筑。秀芝亭院亦称“内院”,是康家未成年子女所居之所。
中院因清监察御史刘毓楠题匾额“克慎厥猷”而得名。该院是康百万庄园中建造最精美的宅院。知所止院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等,规整精致,庄重富丽。
芝兰茂院,又称“功德窑”院,特别是第五窑,为康百万庄园中窑洞的代表作。
康百万庄园基本保持了原貌,得益于解放战争期间它曾是解放军唯一一所女子大学。新中国成立后,驻进了合作社、学校、政府、信用社、邮电所和卫生院等几十个单位,“文革”中,主宅区成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,1969年又改成阶级教育展览馆,一直延续到1978年。今天看来,那个特定年代的决定,无形中保护了庄园。
一是叶氏井。康熙年间,康家第十二代传人康大勇想要买下洛河边上一块地,就找地的主人叶家协商。叶家虽然同意卖地,但却坚持不卖水井,因为他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。康家许以重金,叶家还是不卖,最终康大勇尊重了叶家的意见,保留了叶氏井。康家这种为人和善,和睦乡邻,不仗势欺人、不恃强凌弱的家风,留下了很好的口碑。二是留余匾。
此匾挂于花楼重辉院主客厅,上刻南宋名士留耕道人的《四留铭》“留有余,不尽之巧以还造化;留有余,不尽之禄以还朝廷;留有余,不尽之财以还百姓;留有余,不尽之福以还子孙。”正是这一“留余”的家训,使康家热心慈善,扶助乡里,积极承担商人的社会义务,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,也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。
康百万家族传承400余年,形成了崇尚中庸、耕读传家、乐善好施、诚信义利的豫商精神。如今的康百万庄园以豫商文化深厚的底蕴、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令人惊叹的宝贵遗存吸引着国内外游客。曾经繁华昌盛的康百万庄园虽已远去,但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,一段血脉传承的传奇,时至今日仍然值得人们去欣赏、品读和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