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医李诏亭杏林传奇
阎兴业
巩义市回郭镇清西村李氏祠堂门前,面东并肩耸立着两通八尺高的大碑,正中同刻着“名医诏亭李老先生懿泽悠长”。左边一通,是原碑,系1923年周围六县近千位受惠乡众共立,并建有碑楼。碑阳密密麻麻刻着八九百个立碑者的姓名,碑阴刻着由豫西名家任某撰写巩人陈锡涛书丹的碑序,落款为民国12年夏历十月。1958年村建油坊,碑楼被拆,碑被用作机座,有所损毁,后被埋于地下,直至2016年才又挖出重立于李氏祠堂。右边一通,是2018年农历十月本村乡众依据原碑样式新刻新立。
因原碑文字有残缺,部分模糊看不清,为保存原有内容,故请行家译出原碑现存文字,照原布局精工镂刻而成,特并立于此,以备观览。两通大碑的前面,铸有李诏亭的半身铜像,称其“豫西名医,德厚医精,博爱济世”。这是豫东郸城席氏2023年12月冒雪驱车三百多公里,专程护送奉立于此的。
清末至民国豫西名医李老先生,名书诰,字诏亭,号湛水,清太学生,咸丰六年(公元1856年)生于清西村一个相对殷实的农家,194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去世,享寿85岁。他幼读诗书,看到贫苦百姓饱受病痛折磨,心生善念,开始钟情于中医仁术。
15岁就已阅读了中医汤头、脉诀、望闻问切等方面的书籍,夜里常钻研到深夜。
光绪二至四年,河南瘟疫流行, 百姓缺医无药,陈尸遍野,面对这场可怕的灾难,医生们也是束手无策。当时他刚二十出头,已能给村里人诊治一些常见疾病。眼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,他夜不能寐,翻遍医书,把所认识的中药,反复组合搭配,以求增强疗效,甚至想到以毒攻毒,大胆使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,一次次在自己身上做试验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
他的钻研和探索精神,终于让村里的患者最先转危为安。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,慢慢地,附近村的人来了,外乡、外县的病人也慕名前来请他去看病,都能达到满意,神医的名字越传越远。他不仅医术精湛,又怜悯穷人,治病不要钱,人们都称他的雅号湛水先生,慢慢地竟不再提他原有的名字。
湛水先生悬壶济世60余年,积累了大量珍奇验方,对一些疑难杂症多能手到病除。村人李仓,胸生疔疮,先生用冷水扑面,刀随手至,恶疾立除,称其为神医。随着他声名远播,受惠百姓遍及四邻各县。一块块感恩和颂扬的匾额陆续纷纷送来,《长桑遗秋》(长桑是神医扁鹊之师)《悉诸传方》(悉诸是神农之师)《扁华真传》《杏林上寿》《德泽桑梓》《德衍千秋》《积厚流光》《岐黄再世》《忘峻榆乡》等,二十多块匾额挂满了门墙。民国25年,回郭镇乡绅李肖庭母亲大寿,微恙,派人请先生,自以为身份高贵急呼之。先生曰:“请排队,轮到时即赴。”其母病愈后,李书联“饮上池之水,克人间病魔”赠之。
1923年,先生68岁,登封名士王家彦有感于李诏亭的医德盛名,联络周围六县的豪门大户及受惠人士,共同捐款为其立碑,捐款者近千人的姓名均刻于碑上,以作纪念。为在世之人立功德碑,本地较为罕见,故百姓们纷纷前来祝贺,热闹空前,赞誉之声不绝于耳。有人说,他医德高,医术好,只开药方,不卖药,只让病人到药铺买药。
有人说,他带病扶杖给人看病,早晚不误,风雨不阻,也不让病家管饭。还有人说,他只奉献,不索取,起死回生者甚众,是穷人的大救星。偃师府店镇陈炳灿老先生说,湛水先生经常来我们这里给病人看病,让穷人看病富人掏钱,是个大好人。懿行碑重立后,受惠者的后人每年清明节到碑前献花、叩拜,感谢救治先人之恩。
为什么远在豫东郸城的席氏会在双碑前敬奉李诏亭的铜像呢?
铜像下面的铭文中有“豫东席氏 铸恩师之魂 甲辰年春”字样。席氏者,乃郸城四代世医席玉新家族也。原来,在民国8年(1919年),李诏亭在村里救治了一名病倒昏迷的14岁的乞讨孤儿,名叫席广彦,也就是席玉新的爷爷,河南郸城人。他当时流浪到清易镇,不幸染病,倒在路边的大树旁。
路人见状,抬到先生家中,先生为他把脉诊断,几副药下去,病情好转。经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,席广彦逐渐康复。李诏亭见他孤苦伶仃,便将他收留在家中,不仅教他农耕,还传授他医术。1928年,已经23岁的席广彥决定回到郸城老家,临行前先生嘱咐他要将所学医术救治百姓。回到郸城后,席广彦凭借着在李家所学,走乡串户,治病救人,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。
他的医术传承至今,已经是第四代,郸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席氏理筋疗法”就是恩师李诏亭传授。孙子席玉新如今依然坚守在中医坐诊的岗位上,曾孙席磊已是中医药研究生。为了报答湛水先生的救命之恩和授业之情,席玉新、席磊多次派人到巩义打听其的下落,最后根据乡众介绍和碑刻内容,认定李诏亭就是湛水先生,于是决定铸恩师之魂,塑铜像,立于李诏亭的懿行碑前。
1923年10月登封王家彦主持为李诏亭立懿行碑,2023年12月郸城席广彦的后人敬铸铜像于双碑前,中间整整经过了一百年,且人名末字都是“彦”字,难道是巧合?看来,这就是神医的传奇啊!
2025.3.25